|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標準研究中心) 介紹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標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4月,是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和部署下,由科技部、財政部、中央編辦批準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下屬的非盈利社會公益類科研事業單位。 臨基所的服務宗旨是:開展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促進衛生事業發展和學科建設。 重點工作包括:中醫藥臨床標準共性技術研究,中醫診療規范研究,中醫臨床評價研究,中藥療效評價研究,中醫臨床藥理研究,中醫預防康復醫學基礎研究,中醫疫病防治基礎研究、中醫藥文化宣傳等。現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工作辦公室掛靠單位、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國內技術對口單位,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掛靠單位,中國標準化協會中醫藥分會、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上市后中藥再評價專業委員會、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臨床研究分會掛靠單位,承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和國際合作專項辦公室、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項目)管理辦公室的工作。 現設管理部門6個,包括黨政辦公室、科研教育處、財務處、紀檢監察審計處、科技成果管理處、技術服務和保障處;業務研究科室包括:中醫藥標準化與應用研究中心、中醫循證醫學基礎與評價研究中心、哲理數學與中醫文化研究中心、中醫腦健康與心身醫學研究室、中藥臨床藥理研究室、中醫藥數據智能處理與轉化研究中心、中醫病證基礎及應用研究室、生命全周期健康研究中心等。同時,承擔王永炎院士工作室、沈紹功名醫3+3工作室的工作。 現有高級職稱人員51人,占比高達68%。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人,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名,“香江學者”1名,“青年岐黃學者”1名,“青年名中醫”1名。 建所以來,在所長王永炎院士的帶領下,堅持“兼容并蓄、我主人隨、求異求真”的發展理念,圍繞中醫藥標準化、中醫評價與循證研究、中醫藥疫病防治、中醫心理學敘事醫學及中醫藥文化建設等方向,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973項目、863項目、行業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出版基金、文化項目等國家級項目27項,發表學術論文1300余篇,其中 SCI收錄240篇、12篇論文入選科技部“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出版學術專著121部(冊),獲得專利17項、軟件著作權28項,發布團體標準10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5項,其中參與“我國首次對甲流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17項;獲得院級科技獎勵8項。 此外,牽頭設計并建設了國內第一個中醫藥主題公園“地壇中醫藥養生文化園”;承擔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中國國學中心中醫藥館的展陳設計工作;完成了集中醫文化與中醫體驗于一體的京城名醫館建設,為國家、社會提供更多中醫藥+服務。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按照習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中國中醫科學院黨委的部署和指導下,充分發揮自身在疫病防控、臨床評價、中醫標準、心理康復等方面的優勢,迅速搭建平臺,做好技術支持和保障工作,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中藥新藥證據體系,為“三藥三方”中的兩方提供有效支撐,實現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作為“清肺排毒顆粒”的持有人為探索中藥新藥的研發和轉化工作探索新的有效路徑,成為事業單位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藥品上市持有人。 2021年11月10日 |